(资料图)
据港交所6月27日披露,英矽智能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摩根士丹利和中金公司为联席保荐人。
据招股书,英矽智能是一家AI生物科技公司,在管线开发进程中提供端到端的高效解决方案,业务遍及美国、大中华地区、加拿大及中东。于2019年,公司成立了香港总部,团队由疾病建模及靶点发现科学家以及由居住在香港的首席执行官领导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工程师组成。公司生成式AI平台可以快速有效地推进主要由新候选药物组成的完全自主设计、研发的AIDD管线。重大合作方面,公司与复星、赛诺菲均有合作。
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指2023年6月20日),英矽智能已有效地建立由31个项目组成的多元化完全内部生成管线,涵盖29个药物靶点。核心产品ISM001-055(亦称为INS018_055)是一种小分子候选药物,主要用于通过抑制TNIK治疗纤维化相关适应症,TNIK是一种通过公司Pharma.AI平台识别的新型抗纤维化靶点。英矽智能于2023年4月启动了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IIa期临床试验,以评估ISM001-055在中国的安全性、耐受性、PK及疗效,并计划于2023年下半年在美国启动IIa期临床试验。此外,ISM001-055于2023年2月获得FDA的孤儿药认定,使公司有资格获得激励,包括在批准后七年的潜在市场独占权。
在药物开发方面,英矽智能在中国苏州建立了一个技术领先的靶点发现及验证实验室,将Pharma.AI骨干技术及其全套生成能力与湿式实验室能力相结合,实现多种药物研发工作流程的自动化,同时减少人为和实验偏差。在生成式AI技术方面,Pharma.AI能够快速发现新靶点(包括在以前无法治疗的靶点),高效生成候选药物,并预测候选药物在临床试验中取得成功的可能性。
在市场规模上,公司的核心产品ISM001-055旨在治疗IPF,其为一种慢性疾病,会导致肺部瘢痕。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全球IPF的新增病例数目从2017年的53.43万例增至2021年的57.51万例,复合年增长率为1.9%,新增病例数目预计将继续增加至2025年的61.93万例及2030年的68.52万例,2021年至2030年的复合年增长率分别为1.9%及2.0%。目前,全球仅有两种药物获批准用于治疗IPF,即吡非尼酮及尼达尼布,两者均于2014年初次获批。两者均于美国、欧盟及中国提供。
财务方面,于2021年和2022年,英矽智能的收入分别约为471.3万美元和3014.7万美元;同期研发开支分别亏损3848.9万美元和7817.5万美元,该公司称,主要是由于支付予CRO及CDMO的第三方订约成本由2021年的2760万美元增加到至2022年的5380万美元,以及管线扩张令劳工成本由2021年的780万美元增加至2022年的1600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