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4月里的一天清晨,驱车前往西雅图的北欧博物馆。博物馆远离繁华的市中心,坐落在一个安静的街角。靠近街角处立着一块长方形黑色大理石,上面用白色字体工工整整地标示着博物馆的名字。一半深灰色水泥墙,一半白框黑色落地玻璃墙,最右侧延伸出一段浅灰色墙体,造型简约,风格独特。犹如一个朴素的女子,着一身灰色衣裙,端庄素雅、沉静恬淡的风格透出浓厚的书卷气。擦肩而过的霎那,一缕清香扑面而来。
博物馆10点才开馆,彼时8点不到,大门紧闭,街道寂静。初升的阳光抛下细碎斑驳的光影,慵懒散漫的西雅图,正在氤氲着热气的咖啡香味里缓缓醒来。把车停在博物馆后面的停车场,往左一拐便是卡尔英式花园。
花园入口处有一棵巨大的山茶花树,遮天蔽日。红色的花朵挤满枝头,花瓣层层舒展,尽情绽放。沿着小径,最先经过杜鹃园,红色、粉色、深紫、浅紫,一簇簇,一株株,美不胜收。再往前走,便是樱花树林。粉色肆意流淌,变幻出层层叠叠的粉,淡粉、柔粉、水粉、深粉,可谓粉色斑斓,恍如置身于一座粉色宫殿。粉中透红的樱花,鲜艳欲滴,饱满浓郁如彩霞;粉里泛白的樱花,柔嫩含羞,清新淡雅似流云。各有姿态各有风韵的樱花,营造出一个美丽的粉色世界,如梦似幻。忽然一阵微风吹过,花树摇曳,花瓣飘落,纷纷扬扬,点缀在绿色的草坪,煞是好看。
往前走,偌大的绿色草坪,顺着倾斜的山坡,缓缓铺开。两只体型巨大的加拿大雁悠哉游哉地在草坪上觅食。穿过一座小桥,小径两边零星点缀着水仙花,白色、黄色、紫色,色彩纷呈,竞相开放。一朵粉白色的水仙花瓣里面藏着一颗嫩黄色的花心,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从繁花似锦的花园出来,步行至北欧博物馆。正好10点,里面的工作人员一打开门,我们第一个走进去。洁白的墙壁,素朴的装饰,简约的造型。从明亮阳光下绚丽缤纷的粉樱宫殿,走进柔和灯光下素净淡雅的灰白色展厅,视觉变幻,色彩冲撞,从热烈奔放到冷淡极简,仿佛从炎夏的炙热一步踏入寒凉的雪地,情绪和感官,都在一瞬间归于安静。
和丈夫各自拿了地图,分头行动。左手第一个展厅是一个画廊,主题为“从黎明到黄昏”,这些画作表现了19世纪最后几十年北欧人的日常生活场景、肖像和风景。
一进展厅,就被琳琅满目的画作所吸引。山峰、河流、森林、大海、帆船、院落、人家,以自然风光和乡村生活为主导,清新、淡雅、和睦、平和,极具特色的北欧风格特征。数年前曾经在挪威旅行,山川清秀,空气清新,人们恬淡自在,气定神闲。记得抵达西雅图的第一天,漫步街头,便有一种走在挪威街头的错觉,甚是惊讶。直到此时走进北欧博物馆,才知道西雅图和北欧的渊源如此之深。他们同宗同族,早在18世纪开始,北欧人随着移民大潮涌入美国西部,主要以伐木和渔业为生。他们延续了故国的饮食、风俗,对于自然和环境极度尊重的习俗传统,以及慢节奏的生活方式。经年累月,北欧元素早已融入西雅图的人文文化血脉里。如同华人移民一样,无论走到哪里,就把筷子、米饭和炒菜带到哪里。记得有一次造访曼哈顿唐人街,拥挤的街头,熟悉的语言,空气里混合着麻辣豆腐和葱油烙饼的香味,恍然间误以为走在了故乡的窄巷深处。
一个地方、一座城市归根结底只是一个地理位置,充其量就是一块土地而已,所谓土地也只不过是一堆物质形态。而生活在其土地上的人们和他们所承载的饮食、语言、习俗、文化和传统才赋予这座城市生机和活力,才使一方土地拥有了鲜活的灵魂和生命,才足以支撑一个人对这方土地的认知和情感。有了土地上生活的人类,土地才变得灵动而有生气。所以,无论世界何方,有了华人,便有了唐人街。有了北欧移民,才有了西雅图的文化标识。
那日,我在缤纷的粉色世界和简约的灰色风格里穿梭游离,历经热烈奔放和极简克制。何其幸运,一日之间,竟体验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色彩冲撞和视觉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