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12月28日,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召开的12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澎湃新闻记者提问:我们注意到,针对专利开放许可的调查显示,48.3%的专利权人知晓开放许可制度,有49.6%的专利权人愿意采用开放许可方式。开放许可促进专利转移转化的制度作用正逐步显现。请问,国家知识产权局在推进专利开放许可工作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对此,国家知识产权局运用促进司副司长赵梅生表示,专利开放许可是专利法第四次修改中创设的一项新制度,是简便快捷的“一对多”许可方式,有助于促进供需对接、提升谈判效率、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受到各方广泛关注。为推动专利开放许可制度平稳起步、高效运行,国家知识产权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是引导地方试点。印发《专利开放许可试点工作方案》,召开工作部署会,鼓励地方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力争达到激发供需、探索经验和完善政策等多重效果。各地充分发挥积极性,出台激励政策,提供公益咨询,组织对接活动,加强许可后产业化指导,多措并举推进试点工作,取得较好成效。
二是加强部门协调。联合教育部、工信部等部门出台政策措施,将专利开放许可纳入“千校万企”协同创新伙伴行动的重点任务,作为知识产权助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之一,鼓励支持高校院所专利向广大中小企业开放许可。会同财政部、发展改革委研究制定开放许可实施期间专利年费减缴政策,更好激励专利权人积极参与。
三是完善专项服务。编写发布《专利开放许可使用费估算指引(试行)》,提供简明易懂、操作性强的方法和示例,引导专利权人准确把握开放许可“一对多”的特性和小额、便捷的特点,结合具体场景和自身实际参考使用,科学、合理估算开放许可使用费。连续两年按照不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滚动发布近5年专利实施许可使用费统计数据,为专利权人估算许可使用费、形成合理的市场化定价提供基础数据参考。
赵梅生表示,在各项措施推动下,截至11月底,全国已有18个省份印发了试点实施方案,500多家高校院所、600多家企业参与试点。各地共筛选了2.1万件有市场化前景的专利试点开放许可,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精准匹配推送至6.1万家中小微企业。目前,已达成许可的项目超过4000项。